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

幼儿古诗启蒙教育探索

2021-09-10 15:01:34诗集古诗网首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魄,是凝神聚力之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魄,是凝神聚力之根本。在中华文化的独有定义之下,儿童古诗教育独放异彩,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也是中华儿童古诗教育与其他文化背景之下的古诗教育的重要区别。然而,当今儿童古诗教育“诗心不古”却又急于求成。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以“国学素读”“国学经典诵读”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获得了阶段性发展,以此为背景,《三字经》《弟子规》甚至《论语》《中庸》以“国学课程”的美名进入幼儿园。但是对于幼儿而言,其高远的思想内容难以自然地融入幼儿的生活中;其“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学习方法也难以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产生共鸣。这种“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枯燥复刻,不仅伤害了幼儿的“求知欲”,造成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使得中华文化的经典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之间架起了隔阂。

  基于3-6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探索游戏化、体验式、操作性的实施之路。

  绘本,增色古诗欣赏新视觉。绘本里的图画不完全依赖文字,文字与图画各自传递信息,互相补充,甚至图画比文字更重要,在整个作品中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作用。基于幼儿视角,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我们将蕴含在古诗中的故事情节发散开来,创编古诗故事,尝试配以青花瓷、民间剪纸、版画、皮影、泥塑等中华文化艺术元素为故事的绘本表现形式,力求中华古诗独有的文化视觉境界。

  民间游戏,点亮古诗互动游戏性。民间游戏是流传于广大民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子孙传承下来的朴素智慧与生活趣味。我们尝试将捉迷藏、跳房子、跳皮筋等民间传统游戏融会贯通到幼儿古诗启蒙教育的实施中,在保有民间游戏本身独特趣味的同时带动古诗互动的游戏性。

  戏曲,尝试古诗吟咏新格调。戏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我们尝试将中华戏曲独有的曲调、表演与古诗吟咏熔铸为一,在保有戏曲原有韵味的基础上改编新曲、填诗为词,绽放古诗的韵律和谐之美,成为幼儿朗朗上口之歌。

  创意美劳,玩转古诗表征新方法。我们全面挖掘古诗中蕴含的各种教育元素,生成可塑性、趣味性以及与古诗息息相关又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相得益彰的手工操作材料,打破只能“看”“说”古诗的传统感官局限,引导幼儿用双手创造性地表征古诗。

  童话剧,擦亮古诗演绎新体验。童话剧以儿童为服务对象,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和活泼、明快的情节向儿童剖析道理,传递美感。我们在幼儿表演游戏的基础上,创新挖掘古诗中蕴含的故事元素,巧妙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诗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生命,并巧妙穿插歌舞、戏曲成分与魔幻手法,立体展现中华古诗的戏剧样式。

  适宜性分层。小班古诗教育选以“咏物诗”为主。咏物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紧贴生产生活,整体上生动、形象,既符合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特点,又符合小班幼儿朗朗上口的语言感受需要。

  中班古诗教育选以“田园诗”为主。田园诗以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描写的景物内容丰富,镜头层次感鲜明,语言恬淡疏朴,如唐诗《鹿柴》。中班幼儿可在“咏物诗”的已有知识经验之上,将先前的“物”与后续的“景”进行具体形象思维整合,引导幼儿“物景合一”地感受古诗。

  大班古诗教育选以“叙事诗”为主。叙事诗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情节一般较为简单,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又有简练的叙事,如唐诗《寻隐者不遇》。大班幼儿可在“咏物诗”“田园诗”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将先前的“物”“景”与后续的“事件”进行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整合,引导幼儿“物景事合一”地感受古诗。

  多感官体验。“讲一讲”“说一说”,讲述故事,发散经验。以古诗绘本为载体,引导幼儿在图文并茂之间感受古诗意境,享受中华文化艺术元素的视觉之美,运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古诗中蕴含的小故事,结合经历经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玩一玩”“做一做”,玩中学,学中玩。将民间游戏融会贯通到幼儿诵读及练习之中,成为古诗诵读的有效实践途径。在小班古诗《五岁咏花》中,将诗中的“花开花落”与喜闻乐见的“捉迷藏”游戏相结合,增强幼儿古诗启蒙教育的游戏性。

  “唱一唱”“演一演”,戏唱古诗,剧场表演。尝试将古诗与中华戏曲曲调熔铸合一,用戏曲曲调来升华古诗的内容与意境,用古诗的内容与意境来进一步演绎曲调,如借鉴黄梅戏演绎《咏鹅》、京剧曲风演绎《静夜思》,引导幼儿感受中华古诗的意境美、中华戏曲的韵律美。同时,我们观察和捕捉幼儿的日常表演游戏,并自然融入童话剧的创编中,赋予诗中万物以丰富的情感,让一花一木都有自己的语言,以推进整个古诗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