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

专家学者研讨贺敬之新古体诗创作

2021-10-10 14:30:55诗集古诗网首页
  “烟雨楼上——听万里涛声/共唱——心船歌

  “烟雨楼上——听万里涛声/共唱——心船歌。”这是贺敬之1992年创作的《咏南湖船》中的名句。取此意结集的《心船歌集》,收入贺敬之的新古体诗歌近200首。近日出版的线装本《心船歌集》又增补了他近年创作的30首诗作,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在诗歌创作道路上不断创新探索、开辟新境的丰硕成果。

  11月2日,由中国诗词研究会主办的“贺敬之同志新古体诗创作暨线装本《心船歌集》座谈会”在京举行,6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对贺敬之的新古体诗作品进行集中研讨。与会者认为,贺敬之晚年集中创作的新古体诗,有七言、五言、杂言、自度曲、绝句等。这些作品,说真话、抒真情,是情、理、象的融合,读来有情有味,不仅让人们受到精神上、思想上的陶冶、震撼、警醒、启迪,同时也得到了优美的艺术享受。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文化部原副部长郑欣淼认为,贺敬之在自己长期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中,始终保持着诗人的创作激情,用大量的新古体诗创作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旧体诗歌需要发展,而且发展空间很大。反映新时代、新内容的旧体诗词生命长青、魅力无限。中宣部原副部长翟泰丰认为,贺敬之的再探索、再创新,使中国古典格律诗歌走进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走近了人民大众,从而赋予古体诗歌以新的生命。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慎明认为,贺敬之关注和思考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了信念和思想的巨大力量。司法部原副部长、诗人岳宣义认为,贺敬之的新古体诗歌创作,反映了他坚定的信念、开放的心态、忧国的情怀、历史的沉思、豁达的胸怀和飞扬的文采。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文朝认为,贺敬之的探索是传统诗词“求容正变”的典范。

  中国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说,在几封信和许多谈话中提出要创造“新体诗歌”,贺敬之的新古体诗就是这种新体诗歌的一种,其最具突破意义、最有个性的是表现新时代、新内容的“古体歌行”。这是贺敬之探索和践行文艺思想的最大贡献。不过,他认为,新古体诗这名字是否科学值得商榷。如果再过一个历史时期,新古体诗的“新”字就会引起一些疑惑。

  著名诗评家丁国成认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始终与国家命运和时代风尚密切相连,他的新古体诗实际上从他新诗创作的辉煌时期即已开始了,只是到新时期以后才更加自觉。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艾斐认为,《心船歌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其中含蕴的理想、信念、情操和情愫。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器友认为,《心船歌集》对“新古体”诗歌体式的探索,在“新诗”和“近体诗”之间,为汉语诗歌体式的建构提供了又一种可能性。黑龙江大学教授丁毅说,贺敬之用他自己丰硕的创作实践,正式确立了“新体诗歌”流派的地位。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周兴俊认为,贺敬之是一位永不停步的创新型诗人。他的不同于近体诗的严律而采用的“宽律”,实际上是自觉地相对自由地遵循汉语言所特有的平仄声韵规律,是一种解放的“自由”,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加适合诗歌的普及和推广。著名诗人李树喜认为,从艺术样式的角度看,贺敬之的新古体诗探索正是新诗的返璞归真,是对新诗驶入误区的一种矫正,即新诗应该不废传统,回到“大体整齐,基本押韵”的轨道上来。

  黄冈师院教授张其俊认为,贺敬之晚年以一名文艺战线上“老兵”的战斗姿态,以宽厚沉雄的嗓音,从心灵深处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唱正气歌,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发,以激浊扬清的正能量,激励人们同舟共济、奋力拼搏、发出共鸣。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王宝大认为,品读贺敬之的新古体诗歌,人们可以感悟到,在晚年的恬静里,他是如何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更加虔诚的追求的;在丰厚的人生积淀中,他是怎样表露出对诗美的更加深入的探索的;在丰赡的创作实践后,他又是多么自然地展露出了诗艺手法的斑斓多姿。

  90岁高龄的贺敬之出席座谈会并做了充满感情的发言。他说,中国诗歌也罢,整个文艺也罢,人民都是主体,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式上可以百花齐放,内容上要坚持人民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对于新古体诗概念的不同意见,贺敬之回应说,从诗体形式上说,除近体诗外,他对唐代以来的古风都很喜欢,像崔颢的《黄鹤楼》就是古风的格调,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也是流传千古的好诗。他探索的诗体是不是叫“新古体诗”还可以研究,也倡导一种民歌加古典的“新体诗歌”,但是诗歌创作必须与时代风尚、国家发展步伐、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