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

重阳节古诗的高峰是李白一首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2021-10-13 13:07:46诗集古诗网首页
  这明显是首词,而我为什么说,这是李白的诗呢?因为,《忆秦娥》首创首发就是李白

  这明显是首词,而我为什么说,这是李白的诗呢?因为,《忆秦娥》首创首发就是李白。

  我们知道李白不是科举进士,那些应对考试的科举律诗和骈文,对他无效,或者说,没有过多影响他。而他读的书也很奇特,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是武则天时代的小学课本,十岁他就能看诸子百家。按道理李白的天分,好好读书,十几岁开始进军科考,是一条正常读书人的路子,但是历史上,有过他十五岁写诗拜谒一些社会名流之后,就没有看到他准备科举考试遗留的痕迹。那么这一年会发生什么,让他中断了正常的读书考试这条路呢?

  ”少任侠,手刃数人。与友自荆徂扬,路亡,权窆回棹,方暑,亡友麋溃,白收其骨,江路而舟。“ 唐朝魏万《 李翰林集序 》

  这是李白中年在唐玄宗身边风光两年之后,又被放还,然后游历江南扬州时,遇到的一个年轻的粉丝朋友魏万写的。此时李白已经成为真正仙风道骨的庐山道士,他对这个勤奋读书的魏万说,好好读书,你将来会扬名立万。我的诗作手稿交给你,你以后帮我出版。然后他和这个倾慕他的年轻人,谈了他很多往事,这个魏万就记录下来。

  少年任性尚侠义,曾经在打斗中刺伤了数人,和朋友一起坐船逃亡,结果朋友估计是重伤,半路就死了,那时是夏天,朋友的尸骨糜烂,李白就将他安葬,一路用舟逃亡。

  如果李白说的是实话,那么这可能就是他不能进入正常考试的最大理由。还有一个就是传闻李白是皇室李元吉之后,总之李白的身份是有问题的。这也使他脱离了正常的科考轨道。

  李白早年学道,也可能跟这段经历有关联。因为不会有父母无缘无故支持孩子学道。从他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游历来看,他不缺少旅游的资金。而且他的家族是和京城里某些贵族一直保持着联系的。李白身上有一种平视王侯的特殊气质,应该是和家庭背景还有性格互相作用。

  不能考试的李白,从各类古书,以及切身的游历当中,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神奇瑰丽的诗章气质,其中 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尤其是歌行,气息强悍游走,自成长短,不拘格式,盛名之后,更是恣意挥洒,直见性情。

  其中,就包括这首《忆秦娥》。他写的时候,只是我手写我心,可没有什么词牌参考。

  那么谈谈这首诗,没有一个重阳,或者九月九日字样,为什么认定这是一首重阳的诗呢?

  过九月九日,唐朝之前就有,但是重阳节,在唐朝才作为九月九的官方命名,官宣为全国性的假期。而且就在唐玄宗一朝。所以王维十七岁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但是中年以后,才改口称为重阳节,因为官名有了变化。

  李白通过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引荐到唐玄宗面前,李白最大的目的不是秀他的气质和诗歌,而是想建功立业,有真实的作为。作为唐王朝一个热心的旁观者,一个无法进入仕途而边缘化的人,李白想通过走上层路线,受到唐玄宗的接见并且认可,其目的主要在政,而不是诗。他实际对社会的洞察是比很多当局者清醒的,他也以为自己能够成功。

  但是唐玄宗赐予他翰林供奉之后,除了安排他书写大唐的华美,以一个山野如神仙之人的手笔见证他治理下的繁荣,对李白的其他愿望,熟视无睹。这是天子的倨傲,也是因为唐朝运行到此,唐玄宗自认为,已经很好掌握了他的运行,在人事方面,鉴于已经成熟的官僚体系,他不愿意为一个人,一件事,做变动。基本朝政交给李林甫,在贺知章后,他更愿意和李白探讨养生和长寿。但是显然李白不是贺知章。他没有贺知章的阅历,也无法安分于一个御用文人的身份。

  杜甫说李白是屈原,我想了很久,也许杜甫了解李白,李白想做点实在事,但已经完全融入不了大唐上层的圈子。

  他和杜甫其实都已经看到了盛世下的危机重重,而皇帝却还沉迷在表面的繁华里。

  从李白的待遇来讲,他非常好,就算是被唐玄宗找理由让他离开了宫廷,也给予了重金。但是对于李白来讲,这实际是种屈辱。他自称是逐臣,就是和屈原一样不受待见的臣子,这里可以看到,李白并是真的 想成仙,他后来成为庐山道士,一半是无路可走。虽然这道士的身份给他谪仙的诗名加重了含金量。但李白就是神仙,也是属于最爱国的那一种。

  李白没有用重阳节,这里有一点私人的泄恨。因为这个放还的打击等于告诉他你半辈子努力成为泡影。重阳节是唐玄宗亲自加持的,有着现实的华美喧嚣和热闹,而这些从来都没有和李白真正的相关过。他愿意是大唐的臣,但是无论大唐还是唐玄宗,都和他隔着一面有距离的纱,至少对于他的仕途理想,是如此。李白流传下来的诗,不仅没有写过重阳节,唐玄宗定下的中秋节他也没有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理的怨念。

  而且以李白的聪明,他看不出大唐的问题?藩镇割据,贵族官员奢侈,皇帝懈怠朝政,危机四伏,唐玄宗成就了李白的诗名,李白也不肯看着大唐垮掉吧。

  他为什么用清秋节呢,一个节,点出了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节日,清秋通常特指深秋,因为此时天空最高远,空气最清凉,是秋天最美的时段。

  他应该是在这里徘徊了好几天。写下了最有力度和厚度的一首诗,这首诗才代表李白真正的襟怀和忧患。以一个女子的梦和相思开头,却非常男人。

  乐游原在长安的东南方,是长安都城附近的制高点,比平地高出10到20米,最高海拔400多米,可能唐朝还要更高,这里是一片难得的郊区高原地带,有河水流淌。

  汉宣宗离李白时代相隔700年,700多年后,这里依然是皇家园林,但是很多地方是对市民开放的。汉朝之后,许多本地的居民,九月九日和三月三,就集体在这里登高玩水,亲近自然。而唐玄宗将九月九日定为官方的节日之后,这里更是热闹,到处都是车马和唐朝特色的帐篷帷幕。

  李白不是不会写热闹,正是因为他会写热闹,才会有赞美杨贵妃和牡丹花的美诗,春风拂槛露华浓。

  少年时侠义,那逃亡路上的月色,那游览名山大川的夜宿,那北方游历的塞外飞雪,他实现着仗剑走天涯的年轻的雄心,如同唐朝的男儿尚武,李白也有着边关梦。

  中年了,对这个世界了解越多,他越爱也越忧患。他从来就不是神仙,他只是想实现所有男人都有的定国安邦的理想。中年了,他有妻子,有孩子,更愿望国家永久太平。

  那边关战事,并不是没有,而是越来越多,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他写的,战场战事紧,连夜絮征袍,他写的。他写的,迎来了满城的传唱,然而也仅仅只是如此。唐玄宗从来没有找他谈过军国大事,在唐玄宗的眼中,他不过是个奇异的伶人的角色。

  这样的月色,近千年前,一定有个女子这样看着天上吧,听着这九月的箫声,就算是热闹而动人,传到她的耳朵里,也会有不胜凄凉之感吧。

  秦时明月汉时关。那明月年年照在她的楼上,她年年能看见,送别时的杨柳,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她的良人没有归来。

  乐游原上是谁人的狂欢,一波一波,一潮又一潮,大家在这里登高合家团聚,在这里黄花满地,举杯痛饮,在这里笙箫不断,高入云间。

  但是我的眼睛,却看着这里通往边关的古道,一条白道伸向无限的远方,我爱的人,没有音讯没有归来。

  我爱的人,没有音讯,没有归来,只有无限的夕阳,照在了那杜陵曾经的宫阙上。

  这是仙诗还是鬼诗?一个秦朝的女子,看到的是汉朝已经灭亡后的陵墓城阙,而且还是黄昏。

  乐游原依旧高歌繁荣是盛世大唐的喧嚣,但他的忧患已经穿越了历史,谁都是历史中人,可是他分明感受到了那种历史的循环,即将到来。

  果然,李白被唐玄宗放还后,10年,安史之乱爆发,盛世唐朝一夜倾颓。50出头的李白,是该高兴自己的预言应验呢还是该悲哀呢?

  不过他也作了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就是因邀进入永王 李璘的幕府。从李白已经拥有诗仙的名声和较为优裕的晚年生活,他大可以享受盛名带来的清闲。

  但是李白是真诚入世的,他要真正实现一把作为男人的理想。虽然结果是永王叛乱,他流放夜郎,而后中途释放。

  我觉得他一生就不后悔这件事,因为这件事,比起诗仙来,更让他有活着的真实的快意。他总算做了点什么,来回报他的人生,他的大唐,而不是仅仅是太平诗。

  这首诗虽然基调悲凉,但是雄浑大气,贯穿历史,铿锵有力,有盛唐诗的大气气象,融合眼前景,历史景,情感真实跌宕,有着穿越历史的回响和激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是历史的千古神笔,兴衰凝结,厚重深沉却有沧桑华丽。

  原因也主要是,李白虽然喜欢用长短句的歌行,但如此熟练,简直像填词大家,哪像一个开创者?

  但是参考李白这一时段的作品,其实内在气质都是相近的,甚至用词也接近。这是个人的遭遇和国家忧患真实的体现。

  李白虽然在生前就号诗仙,而我们熟悉他的作品,也多在一些描写盛唐华丽的美句里,而忽略了他本人真实的思想和情怀。杜甫说李白是屈原一样的人,我想这个评价还是很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