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句子

蔡徐坤卖《谜》消费者很迷

2021-09-15 17:38:08诗集古诗网首页
  近日,当红艺人蔡徐坤的新专辑《迷》引发争议

  近日,当红艺人蔡徐坤的新专辑《迷》引发争议。歌迷花了钱,买了专辑,专辑也上线了几个月,但是却还有一半新歌听不到。

  专辑《迷》共11首歌曲,号称音乐创作人蔡徐坤的全新个人创作,全程亲自制作,参与到了音乐创作、歌词、编曲到作品成形的全过程。

  这是一张刷新记录的数字专辑。该专辑于今年4月13日上线万张销量,创造了发行音乐平台“殿堂史诗唱片”认证纪录。上线后,蔡徐坤也成为该音乐平台有史以来专辑预约人次最快突破150万、300万大关的歌手,可见其人气火爆。

  在专辑发行数月后,有网友发现原本应有11首歌的专辑竟然只上线首歌一直未上架,甚至有的歌曲连名字都没有。

  这种方式被网友认为是“贷款发歌”,意思是一张新专辑内的歌曲并未全部完成制作,但是却先让粉丝以全款的方式购买整张专辑,随后才陆续公布专辑内的新歌。

  面对质疑,蔡徐坤工作室在8月30日上午宣布,已将全部歌单同步解锁。值得一提的是,紧急上架了5首新歌,目前仍有1首歌尚未上线。最新专辑简介解释称:“剩余1首歌曲将在合适时间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紧急上架,加上还欠缺一首,更让人怀疑是否为连夜凑齐。对此,工作室人员回应媒体称:“歌曲可以一次上5首,肯定不是现写的,之前是有正常的宣传节奏的。”

  在粉丝的维护声中,他们普遍认可宣传节奏的说法,认为蔡徐坤方并非“贷款发歌”。一位粉丝称,《迷》在正式发售前就已明确声明首轮并非全部释出,“新专辑名叫《迷》,是一个很快乐的解谜过程,不断释出是为了神秘感,我们歌迷享受这一个过程。一下子全放出了,感觉破坏了整个计划。”

  出于对偶像的热爱,许多粉丝对于这种先发专辑后解锁歌曲的发行模式持包容态度。在一个乐迷小组关于“能接受花完钱多久听到全部歌曲”的调查中,有37%的人接受一个月内听到,有13%的人接受三个月。

  但也有32%的人希望买了就能立刻听到,可见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能接受分批解锁模式。而一直以来,这种发行做法也都因有“赊歌”、“贷款发歌”、“捞金”之嫌而被诟病。

  周笔畅号称第一位发布数字专辑的内地女歌手,她在发布新专辑时也采用了种种与传统区别的发行方式。2015年,周笔畅的数字专辑《翻白眼》中的歌曲就分为三季面世。2017年,她的数字专辑《Not Typical》又以每月推出一首新歌的方式发布,整张专辑发布周期覆盖全年。

  周笔畅曾谈到,这种发行方式是比较新鲜的尝试,“一般人不太会一次性听完一整张专辑,只听单曲,我就以这样一个月推一首歌的形式,让大家听到我的音乐,对我、对大家都减少了压力,等到单曲都发完了,会知道大家更喜欢哪首,排名高低更加一目了然。”

  此举也令一些普通购买者不满。面对消费者关于“没有音源”的疑惑,毛不易在平台的评论区出面解释了专辑发行进度,回应称“20元是包含了整张专辑,之后的歌曲上线都不需要重复购买”。

  在毛不易的解释中,有两点跟企划、制作相关的因素或许是当下歌手纷纷采用分批解锁的原因,一是希望充分传递歌曲的信息,意即让所有歌曲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二是“很多歌曲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打磨”。

  数字音乐专辑的制作、发行、消费主要依托互联网完成,与传统密集发歌、打榜的宣传方式不同,互联网平台为新专辑的拆解发布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歌手尝试发行数字专辑,在偶像圈分批解锁也逐渐成为普遍的发行模式。

  但花式发行背后反映的问题,却是音乐行业制造爆款歌曲压力越来越大的困境。出售方为了维持新歌与歌手自身的热度,变着法地拉长宣传周期,目的是让每一首歌曲都有不错的数据表现。

  一位音乐行业业内人士认为,这更像一种宣传营销手段,“现在感觉越有流量的艺人越喜欢搞些比较复杂的东西,确实没那么纯粹了。”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对南风窗表示,对于歌手和音乐公司来说,采用分批解锁的发行模式可以提前回笼资金,将资金用于前期的创作开发等,同时对歌手和销售方而言,也是一种实力和市场认可度的证明。

  崔丽丽认为,公众出于对歌手或者创作者IP的认可而选择购买专辑,出售方对未来或有的一个作品产出进行销售,至于后续产生的作品是否符合消费者预期则是另外一回事。

  “对消费者来说,当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确定性,首先是作品产出的时间不确定,第二是该产出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预期以及让消费者觉得‘货能对版’、物有所值不确定。”崔丽丽说。

  她分析,文艺作品的预售和相对标准化产品的预售存在着一定差别。文艺作品很难用较清晰的维度去量化预售产品的特性,一般只能是由歌手或者公司本身的IP、品牌价值来承托这种价值。

  “但从交易角度来讲,双方的买卖交易构成了合同,那么应该有一个约定期限和大致的交付标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歌手不会砸自己的牌子,但文艺创作与一般的商品生产不同,不是有个模子就能出来。所以其中还是会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每个人观点不一样,欣赏角度不一样,因此容易产生争议。”

  有律师向媒体表示,判断预售行为是否合法,要看出售方是否在出售页面明确告知或提示消费者,该产品将“先收费、后期交付”,且类似条款需要在页面上予以重点提示,“如果没有这些相关表述,则出售方没有尽到足够的说明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汪高峰律师认为,类似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预售重要信息的行为属于对知情权的部分侵犯,“宣传介绍了一些内容,但是说得比较模糊,属于部分侵犯。”

  所谓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相对应的是经营者的告知义务。

  汪高峰律师认为,消费者拥有最基本的知情权,就像买东西要知道产品的价格构成,对方需要明确告知,让消费者知道买的东西是什么。以买卖专辑的消费行为为例,出售方应当明确核心条款,比如几首歌、价款的组成部分以及尽可能明确具体上线日期。

  目前这种歌曲超前消费的形式在市面上较为常见,而很多专辑的核心条款标示也不够明显(图源:极目新闻)

  “如果事先宣传的与实际不一致,涉嫌虚假宣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改正,消费者可以要求退款。”汪高峰向南风窗表示,“诚实信用、合理信赖是民法典的原则。歌手发专辑应当恪守诚信,尊重消费者和市场,否则不仅伤害了消费者,更会使歌手的名誉事业受损。”

  一位歌迷对于这种音乐发行现象也有些失落。作为某位歌手的路人粉,他觉得这种专辑发行对于歌手的成长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他认为,发专辑之前发先行曲还不是主要问题,最令人反感的是涉嫌混淆视听地虚假宣传发行日期,主打、全专上线日期等模糊不清。在大众最容易接触到的宣传渠道没有写清楚,在消费者购买后询问才来解释,事后补充、修改专辑简介,“这种有意耍小聪明、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为,建议严厉禁止”。

  随着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严管明星经纪公司等十项具体措施,多平台正纷纷出台如限制重复购买专辑、下线明星榜单等相关整改措施。

  流量明星“翻篇”了,过去的流量们,不要再只盯着粉丝们的口袋,今后要做到的,是诚信地拿出真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