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美文

美文欣赏]杨增平:大寨游记

2021-10-24 19:54:39诗集古诗网首页
  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心愿萦绕在心中:到山西大寨去看看

  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心愿萦绕在心中:到山西大寨去看看。但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前不久,和爱人去北京儿子家住了一段时间。期间,又萌生了去大寨的念头。稍作准备,便乘上从北京到阳泉北的动车出发了。

  当我第一次站在镶有“大寨”二字的冷冷清清的门楼前时,心中涌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滋味。在过去的年代里,这里该多么红火,多么热闹。

  我来时就准备在这儿住下,于是选择住进了一个家庭窑洞旅店。这宅院位于村中央小广场西侧,面向东。主房窑洞完全是利用天然的山坡修建而成的,共三大排,每排都有几十间。从侧面看,呈阶梯状,最下面这排的房顶则是上一排的庭院和储室。上一排的房顶又是最上一排的庭院和储室。从正面看,不像是窑洞,而完全像是石头砌起的房子,很美观。

  我急于想去参观陈永贵等名人故居,匆匆办了住宿手续,按照房东指点出了院门。从这宅院向里(南)去,隔几家,分别是原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妇联主任宋立英、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等人的旧宅,我怀着十分尊崇的心情走进陈永贵故居。故居大门两边的一副对联不知拟稿人是谁,但应该说写得比较贴切:“一生耕云锄月创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清廉哲贤”。

  从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以来,陈永贵的名字便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他原本是太行山区一位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他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和手上坚硬的老茧都透着这位淳朴百姓的坚韧、刚强、勤劳、善良的个性和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的印迹。他是一位百姓的带头人、贴心人。

  陈永贵故居里的一切都保持着他当年居住时的条件。桌椅板凳箱柜等家具陈设都在。三间窑洞里的一切用品,除了后来当上副总理时国家给配备的一部老式电话机外,都和村里的老百姓一样。在其卧室里有一个玻璃相框,里边展示了一部分陈永贵当副总理期间购买的、应该报销而没有报销的物品或饭食发票单子。院里有一间低矮的小北屋,门口的标示牌上说明:这是陈永贵的接待室。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这间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和陈永贵亲切交谈。院里还有一个长长的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主人当年曾经在这里使用过的锄、镢、犁、锨、篓等所有劳动工具。

  紧挨陈永贵故居的北邻,便是原大寨大队妇联主任宋立英的宅院。等游人少了一点,我便跟宋立英攀谈起来。我告诉她我是从沂蒙山来的。老人一听非常兴奋,她说:知道知道,我知道沂蒙山,那儿有个厉家寨,也是的先进典型,我也去过。你知道我们是怎么去厉家寨参观的吗?这时,老人一脸自豪:是周总理让我们去的!当年,在我们村遇到非常大的困难的时候,周总理告诉我们,山东沂蒙山区有个厉家寨,治山治水有好经验,毛主席都做了批示,你们应该去学习学习。就这样,我们才去参观学习的。厉家寨确实搞得很好。

  厉家寨、大寨,一个山东,一个山西。一个在沂蒙山,一个在太行山。都是的先进典型。没想到,这两个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的特殊牵线人,竟然是周总理。

  在即将离开大寨这个曾经历过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和无数风雨坎坷的小山村时,回首眺望连绵起伏、树茂林丰的虎头山,不由得再生感慨——

  可爱的大寨人,英雄的大寨人,坚强的大寨人!过去曾经走过那么多不平坦的路,如今他们已牢牢把握着自己的命运,正迈着坚实的前进步伐。他们不再受外界太多的干预和干扰。他们从耀眼的光环中,从虚幻的迷雾中走出后,正和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过着一样的生活。“虎头山”,方是他们与之终生为伴,为之努力奋斗的家园。